一、安装注意事项
1. 位置选择
可达性:优先选择地势平坦、无遮挡(如树木、建筑物)、便于人员和设备到达的位置,避免设置在积水区、陡坡或私人区域,方便后期定期检测。
距离控制:测试桩与被保护体(如管道、储罐)的距离应尽可能近(一般不超过 10 米),减少连接电缆的长度,降低信号衰减和干扰风险。
环境适配:避开强腐蚀性土壤(如盐碱地)、杂散电流密集区(如变电站、电气化铁路附近),若无法避开,需采取防腐或抗干扰措施(如选用玻璃钢材质、增加绝缘层)。
标识清晰:安装位置需便于识别,避免与其他设施(如电力桩、通信桩)混淆,必要时设置警示标志。
2. 桩体固定与绝缘
稳固性:桩体需垂直埋入地下,埋深根据土壤类型调整(一般地下部分不小于 0.5 米),回填土需夯实,防止倾倒;在松软或冻土区,可增加混凝土基础加固。
绝缘要求:测试桩与大地之间必须保持良好绝缘(尤其是钢制桩体),避免形成接地回路干扰电位测量。可在桩体底部加装绝缘垫(如橡胶、环氧树脂),并确保连接电缆的绝缘层完好。
3. 接线与连接
电缆选型:连接被保护体与测试桩的电缆需采用耐腐蚀、高绝缘的专用电缆(如聚氯乙烯绝缘铜芯电缆),截面面积不小于 4mm²,确保导电良好。
端子连接:接线端子(铜质或不锈钢材质)需牢固固定在桩体内部,与被保护体、参比电极的连接需采用压接或螺栓紧固,避免虚接;接头处需做防水处理(如裹覆绝缘胶带、涂抹密封胶),防止雨水渗入导致腐蚀。
参比电极安装:若测试桩集成参比电极(如硫酸铜电极),需将参比电极埋设在被保护体附近的土壤中,确保电极与土壤紧密接触,避免空气进入影响电位测量。
4. 接地与抗干扰
杂散电流防护:在杂散电流区域,测试桩需远离强电设备,必要时单独设置接地极(与测试桩绝缘),用于测量杂散电流时接入仪器。
避免多点接地:同一被保护体的测试桩之间不可形成电气连接,防止电流分流影响测量准确性。
5. 标识与记录
信息标注:桩体表面需固定标识牌,注明测试桩编号、所属项目名称、被保护体类型(如 “XX 管道测试桩”)、安装日期、维护单位等信息,便于管理。
资料存档:安装后需记录测试桩的位置坐标、连接方式、初始测量数据,并绘制分布图存档,为后期维护提供依据。
二、维护注意事项
1. 定期检查
桩体外观:每 3-6 个月检查一次,查看桩体是否完好(有无破损、变形、腐蚀),标识是否清晰,有无被掩埋或遮挡,若有损坏需及时修复或更换。
接线端子:打开测试孔,检查端子是否松动、氧化或生锈,若有氧化层需用细砂纸打磨干净,重新紧固;端子表面可涂抹凡士林防止腐蚀。
电缆与绝缘:检查连接电缆的绝缘层是否破损、老化,若发现开裂需及时更换;测试桩的绝缘性能可通过兆欧表检测(绝缘电阻应≥10MΩ)。
2. 清洁与防护
测试孔清理:定期清理测试孔内的灰尘、雨水、昆虫等杂物,保持内部干燥清洁,可在孔口加装防水盖或透气塞(防止凝露)。
防腐处理:对于钢制测试桩,需定期检查表面涂层是否完好,若有脱落需重新涂漆(如环氧煤沥青),避免桩体自身腐蚀。
3. 数据校验
准确性验证:每半年至一年,通过对比相邻测试桩数据或采用便携式参比电极现场校验,确认测试桩测量值的准确性。若数据偏差较大,需检查接线是否松动、参比电极是否失效(如硫酸铜电极电解液是否干涸)。
干扰排查:若测量数据频繁波动,需排查是否存在杂散电流干扰、附近施工导致电缆断裂或接触不良等问题,必要时重新布置接线。
4. 特殊环境维护
极端天气应对:暴雨后检查桩体是否积水,及时排水;冬季在寒冷地区,需清理桩体周围的冰雪,防止冻胀导致桩体倾斜;沿海或潮湿地区,需增加维护频率,重点检查玻璃钢桩体是否出现老化开裂。
长期停用处理:若测试桩长期不使用,需断开与被保护体的连接,避免成为腐蚀电池的电极,同时密封测试孔,防止杂物进入。
5. 记录与反馈
建立维护档案:每次维护需记录检查结果、处理措施、测量数据等,形成台账,分析数据变化趋势,为系统优化提供依据。
及时反馈故障:若发现测试桩失效(如无法测量、接线断裂),需立即标记并安排修复,避免因数据缺失影响对阴极保护系统状态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