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地正在持续应对这轮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影响。可以预见,气候变化风险之下,未来极端天气将更为频繁。而我们的社区正是直面风险的载体,也是建设低碳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行动单元。“绿色低碳”和“气候韧性”将是未来城市社区必不可少的属性。 也有许多公共政策在此发力。2015年,国家发改委《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发改办气候〔2015〕362号)发布,尝试以地方实践推进示范引领。2020年,住建部等六部门开展了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当下各地也在推进“十四五”期间的低碳示范创建工作。比如,2021年8月,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上海市低碳示范创建工作方案》以及《上海市低碳社区(近零排放社区)申报创建指标体系》。还有其他相关政策,比如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布的《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等,也可帮助社区应对气候变化风险。 这些工作非常有益,局限也逐渐凸显。比如,城市社区是承载人的交往与行为的系统,但指标倾向于关注硬件如何建设,而较少考虑设施的运行与人的行为;又或是,以城市的运转形态为样板,而对社区的差异性缺乏认知,较为机械地移用一些项目,等等。未来需要依托实践的反馈,逐步修正。 多年来,上海市长宁区城市更新和低碳项目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低碳中心”)参与和协调了诸多社区实践,该中心主任冒勤的心得是,绿色低碳和韧性同属气候问题,韧性属于刚需,绿色低碳偏软性,需通过韧性建设和管理,带动绿色低碳韧性的设施建设和社区接受度;由此探索如何打通绿色低碳和韧性,以达到易于社区管理和组织、保持长期效果的作用。 近期,基于上海市长宁区北新泾街道的试点,低碳中心提出一套高密度城区下老旧既有社区绿色低碳韧性创建方法,从街道(镇)层面统筹规划,鼓励部门协同、公众参与和社会共建,保障绿色低碳韧性社区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其中包括社区可行动的指标体系、试点街道的顶层设计方案和社区实施方案,以及可供同类社区参考的指导手册等。 那么,其中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做法和原则? 运用各类契机,团结各种力量 作为试点的北新泾街道,面积2.2平方公里,实有人口5万余人,居住属性明显,人口密度高,小区设施相对陈旧。不过,只有主体有凝聚力,才能运用好各类外部力量,这是未来运作最重要的条件,也是老旧小区独特的优势。其试点的新泾五村、新泾六村的自治能力较强。比如,新泾五村居民自发成立“香樟缘”自治社,在精品小区建设、污水管更换、垃圾分类等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社区类似的志愿者团体有五支以上。 在此,举一个软、硬件结合的例子。北新泾街道2023年底实现电动车公共充电桩整街道全覆盖,是全市首个“社区共享充电桩示范街道”。这是密切结合国家正在推进的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契机,引入国家电网等公司,以及能源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等专业社会组织而来的成果。
团结、创新、脚踏实地,营造可行动的绿色低碳韧性社区大鹏上职来职往
2024-11-10 11:30 浏览:43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