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资讯
打一场实现“双碳”目标的全民战争,提振气候雄心促进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暨新书发布会召开cos是什么意思
2023-12-22 21:35  浏览:42

“实现‘双碳’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和规划上,需要进行宏观层面的统筹,因地制宜,因产业分时间、分步骤来整体协调,绝不能因暂时的安稳而丢弃未来的发展前途。”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荣誉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在提振气候雄心促进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碳中和的目标内涵与路径选择》《北京碳中和2050:经济社会能源综合转型路径与政策取向》《碳中和的县域贡献与战略路径——湖北兴山县碳中和2035案例研究》新书发布会上强调。

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刘燕华发表主旨演讲

来自全国人大常委会、生态环境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部门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并围绕碳中和的目标、挑战、政策和实践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

能源转型带来大量机遇

在经过漫长的谈判,12月13日,在阿联酋迪拜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落下帷幕,世界各国政府承诺“过渡到远离化石燃料”。

化石能源在人类的发展文明和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必须离开化石能源?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高级顾问杨富强在会上分享了他的观点:如今化石能源对空气质量、经济发展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城镇化、工业化已经走在后期,已经有实力摆脱对化石能源消费的依赖。

儿童投资基金会(CIFF)中国区副首席代表刘强认为,实现能源转型将给我国带来大量的机遇,比如,我们现在整个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光伏、电动车、储能,都是绿色低碳的能源产业。摆脱对化石能源消费的依赖还能够带来很多产业链以及产业上下游的发展。中国未来在全球的产业竞争优势体现在哪?可能不仅仅体现在某几个产业上,而是整个产业链上。产业链方面,我们已经有了很强的优势,未来要如何保持这种优势,需要我们尽快往绿色低碳的方向走,尤其是实现绿色低碳能源转型。

能源转型风险需要警惕

碳中和将导致整个能源体系和产业体系的颠覆性变革,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陈洪波认为,转型风险值得关注。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出台很多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政策,伴随着政策引导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快速发展,消费者和投资人的偏好发生变化,传统高碳产业技术将被逐步替代淘汰。比如,随着燃油车数量将不断减少,加油站、输油管网等将被淘汰,从而形成大量搁浅的资产,这将成为未来的风险。当前,我们对气候变化引起各种风险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充分,现在应该充分认识各种风险,尤其是金融风险,及早应对。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刘宇强调,能源安全方面也要有所考量,盲目大规模推广可再生能源,在我们的储能系统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如果突发天气极端事件,短期可能影响能源供应安全,要把握好推进能源结构转型的节奏和力度。

实现碳中和需要系统布局

实现碳中和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需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面对能源转型的巨大压力,刘强强调,要先立后破,有一个系统化的替代化石能源的解决方案。同时,政策的配套、电网的配合、金融的支持也非常的关键。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联合国能源转型咨询委员会委员黄晶认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市场、政策、技术需要不断融合、协同发力。政策层面,法律法规以及绿色金融、碳税等政策制度为实现碳中和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也对低碳技术创新具有激励作用。市场层面,建立健全碳交易机制,通过市场无形的手,促进企业将绿色低碳纳入生产决策,引导企业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力度和应用步伐。技术层面,科技创新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部分领域需要重大技术突破甚至颠覆性技术创新。市场、政策、技术三者的交集越大,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显著,“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可能性越大。

刘燕华强调,建立绿色能源与新型的经济社会体系,是一场脱胎换骨的改革。要瞄准未来发展方向,超前部署,培养绿色发展领军人物、拔尖人才和高水平团队,让不同层面形成内生动力,打一场实现“双碳”目标的全民战争,让努力在市场中得到回报。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