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资讯
内蒙古探寻绿色园区发展道路以科技“含金量”增加发展“含绿量”武朝是什么年代
2024-02-06 11:36  浏览:37

内蒙古联晟新能源材料公司内,工人在高端铝箔生产线上作业。 美丽摄


近日,记者走进北方稀土冶炼分公司(华美公司),近距离看到了轻稀土碳酸盐连续自动化生产线,发现它比传统的稀土碳酸盐生产线“短”了不少。

“我们优化了碳酸氢铵和氨水混合沉淀剂浓度配比,同时结合连续进料、连续产出的串级沉淀工艺,进一步提高了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效率。”包钢(集团)公司首席技能大师、稀土工匠张文斌说,目前轻稀土碳酸盐连续自动化生产线产能已达到6万吨规模,产能和设备利用率同过去相比提高了43%,每年可产生经济效益超1.1亿元。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国家重要能源战略资源基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内蒙古落实国家战略的重大责任,是内蒙古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低碳发展,园区先行。作为“绿色新工业体系”的孵化器和先行者,内蒙古低碳园区和零碳园区发挥优势,开启“碳”寻高质量发展之路。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从产业项目到园区配套再到基础设施建设,“煤”力十足的内蒙古霍林郭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吸引着电解铝和铝后加工企业的入驻。但能源消费偏煤、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碳排放强度偏高等问题随之突显。

为解决这一问题,霍林郭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持续推进优质企业项目落地,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

连日来,霍林郭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不断刷新着项目建设“进度条”。记者穿行于项目建设现场,随处可见塔吊林立、机器轰鸣、车辆穿梭的火热场面。

位于霍林郭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内蒙古旭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四期项目建设现场,年产2000吨高性能金属粉末和200吨纳米铝浆项目的厂房建设进入收尾阶段。

“这两个项目,将大力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传统产品由低端化向更加绿色环保、低VOC排放方向发展,促进传统企业向节能环保型企业转型发展。”内蒙古旭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董前年说。

目前,该公司采用自有技术生产的球形铝粉、铝银浆产品先后被认定为内蒙古首批次新材料,已累计拥有4项发明专利和36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中38项专利已完成科技成果转化。

在霍林郭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还有很多类似的“产业尖兵”。它们正朝着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方向转型升级,成为激发开发区创新活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力量。

“我们将采取领导包联、专班推进、金融支持、‘拿地即开工’等措施加快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以绿色低碳、清洁循环为重点,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目标的千亿级绿色铝基新材料生产基地。”霍林郭勒市委常委、政府副市长单连衡表示。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在包头市,当地政府出台了《推进达茂零碳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制定了多项精准务实的工作措施,为园区铺就全新发展路径。

2023年末,达茂旗零碳工业园区远景标准化厂房1.3MW光伏工程项目完工。“光伏电站运行后,每年发出的绿电可替代780吨标准煤,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1887.6吨,年实现碳汇收入7.5万元。”项目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海达石墨集团3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完成主体建设,即将投产。这意味着达茂旗零碳工业园区形成了从石墨产品加工到高新材料生产研发的全产业链条。

达茂旗工信和科技局局长宋昊告诉记者:“达茂旗依托达茂旗零碳工业园区,充分利用富集的风光资源,一体化建造能源开发、供应、储存、管理体系,布局装备制造、氟化工、绿色冶金、新材料等领域,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让园区企业享受到绿电的红利。”

在达茂旗零碳工业园区的华电达茂旗20万千瓦新能源制氢工程示范项目竣工现场,记者看到了6个大球罐。它们采用碱性电解槽电解技术,结合风光新能源发电特性,利用网电和储能作为制氢的互补电源,提高制氢设备利用小时数。经过评估,该项目年制氢量7800吨,氢气储量可满足现阶段所有制氢设备满负荷运行12小时。这是内蒙古首批、包头市首家风光储氢一体化大规模应用项目。

“我们将推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向高端迈进,吸引硅材料、铁合金、石墨负极材料、氟化工等高载能产业落地,承接先进绿色产业,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推动新能源与冶金、化工等产业耦合发展,建成具有示范意义的零碳场景。”宋昊说。

打造零碳产业集群

伊金霍洛旗是全国第三大产煤县和国家重要能源战略基地之一。日前,记者走进位于伊金霍洛旗的蒙苏零碳产业园,看到多辆用于煤炭运输的氢能重卡缓缓驶进产业园里的加氢站。

在加氢站后方,是一个绿电制氢加氢一体化的加氢车间,目前氢气产能已达到每小时2000标准立方米。首批建成的两批固定加氢站和6座撬装式加氢站已经投入使用。

“我们的绿电来源于远处的风电和光伏。”内蒙古圣圆氢能源集团伊政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薛峰介绍,公司规划建设的二期工程建成后,制氢能力将达到每小时1.4万立方米,加氢站的日加氢能力达到2000公斤。

蒙苏零碳产业园的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厂区内,停放着多辆准备交付客户的氢能重卡。该公司安全设备部经理常伟说:“与传统重卡相比,每辆新能源车每公里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千克。如果按照每辆车一年行驶10万公里计算,一年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0吨。”

在位于蒙苏零碳产业园的内蒙古捷氢科技有限公司,科研团队正在进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与氢基内燃机混合发电系统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的研发工作。这是内蒙古“揭榜挂帅”项目之一。他们最新研发的第四代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能在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下启动,适用于煤炭短道的氢能重卡。

蒙苏零碳产业园通过组建专业化招商投资集团、实施“标准地+标准化厂房”等创新举措,实现企业无忧落户、项目“拎包入住”。产业园集聚起电池及储能、光伏和风电、氢燃料电池及绿氢设备制造、新能源重卡制造等在内的“风光氢储车”零碳产业链集群。

蒙苏经济开发区人才和科技局局长朱增杰表示:“按照规划,到‘十四五’末,伊金霍洛旗蒙苏零碳产业园将实现百亿度绿电供给消纳到企业生产的每一种产品中,年减排二氧化碳1亿吨,创造10万个科技人才岗位,年产值达到3000亿元。”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