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资讯
这个公益活动聚焦大湾区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浪费水的现象
2023-04-06 21:33  浏览:49

近日,“绿色湾区 展望未来”系列公益活动在深圳市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正式启动。该系列公益活动包括“绿色湾区”主题论坛、2023年“爱鸟周”自然笔记活动、“湿地教育中心行动计划(CWC)”首届年会、深圳首期春季鸟类环志培训四大部分,进一步助力绿色湾区湿地保护网络和社会化全民参与体系的建立。

先锋先行 探索湾区湿地保护合作机制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携手加强湾区湿地、森林、海洋的保护,充分发挥湾区在金融、科技和自然资源的区域优势和区位优势,共同探索和创新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湿地保护的合作机制,意义十分重大。”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副会长刘亚文在“绿色湾区 展望未来—— 从湾区走向世界”主题论坛上表示。

论坛以展示粤港澳大湾区的自然资源底蕴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围绕大湾区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议题,汇聚保护地合作网络与社会化参与力量,探讨企业等社会各界如何参与推动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支持绿色湾区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

image.png

“绿色湾区”主题论坛现场合影

据悉,在去年召开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开幕式上,我国宣布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这也意味着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深圳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肩负重要使命,将为中国响应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起示范作用。而结合“科技”与“金融”力量贡献“绿色湾区”建设,支持绿色发展,也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主色调。

广东省湿地保护协会会长吴桂昌从政策角度介绍了广东省近年来多措并举的成果,建立健全湿地修复制度,科学实施湿地生态修复,把重要湿地纳入湿地保护体系,不断推动广东湿地保护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着力打造湿地保护的“广东样板”。

论坛现场,与会专家就湿地保护网络合作机制展开了进一步的研讨,为更有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湿地保护的社会化参与和保护网络搭建提供思路。

毕马威中国支持红树林基金会(MCF)开展的《绿色湾区先锋行动计划》同步签约启动。该项目旨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大背景下,积极响应我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科技湾区、金融湾区、绿色湾区”的特色要求,通过充分发挥包括毕马威中国、红树林基金会(MCF)等在内的智库和专业资源优势,基于多方在深圳湾开展长期合作,推动建立多元化的合作平台,促进政府、企业和公众广泛参与,共同服务于世界一流湾区建设。

红树林基金会(MCF)执行理事长刘明达表示,期望通过举办系列活动,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对标国际,引领湾区企业ESG在气候能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率先垂范,协同促进高质量发展。

湿地教育 引导公众共同参与湿地保护

在第一届湿地教育中心行动计划(CWC)年会上,“湿地教育中心行动计划(CWC)”(以下简称CWC)工作机制和年度工作计划公布,工作机制共十五条,其中明确:“行动计划由全国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和各类开展湿地教育活动的社会公益组织共同参与。主要工作领域是:建立湿地教育体系发展机制;开展多层次的行业赋能;建立行业专业交流平台;推动湿地教育中心示范基地建设。主要工作目标是:引导公众参与,推动湿地保护;探索中国模式,搭建参与平台;提升专业能力,打造优秀样板;展现保护成绩,引领国际实践。”

image.png

CWC年会合影

据悉,CWC是由国家林草局湿地司联合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红树林基金会(MCF)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武汉主会场共同发起并启动。目的是为进一步推动建立湿地教育体系发展机制,开展多层次行业赋能培训,建立行业专业交流平台,推动湿地教育中心示范基地建设,致力于为每一片湿地培养“粉丝”,让每一处湿地都建设成为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的湿地教育中心。

启动至今,已有43家湿地类型保护地和38家开展湿地教育相关公益组织成为“行动计划”的主要参与者。越来越多湿地伙伴的加入,也为共同谱写中国湿地教育新篇章贡献出宝贵力量。

“湿地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公众湿地保护意识,引导公众走进湿地、欣赏湿地之美,培养对湿地的认知和情感,支持、参与湿地保护工作,促进湿地保护事业良好发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副司长杨锋伟在CWC年会线上致辞表示。

此外,2023“爱鸟周”自然笔记活动也在此次年会上正式启动。为吸引更多青少年关注并参与候鸟迁飞保护行动,此次活动除面向中小学生征集湿地自然笔记作品外,还首次面向中小学生和成人征集湿地人物故事,让更多的公众参与到活动中来,了解候鸟、了解湿地保护,加入湿地保护的行动中来。

环志培训 推动开展迁飞鸟类研究保护

深圳湾位于全球九大候鸟迁飞区之一的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内,每年春秋季节有约十万只迁徙水鸟在深圳越冬或停歇,是迁飞区内重要的候鸟中转站和越冬地。长期以来,深圳地区开展鸟类监测主要以调查人员对鸟类进行肉眼计数的方式开展种群评估为主,缺乏多样化的监测工作和监测方法。

而鸟类环志是一项国际上研究鸟类迁徙和种群监测的通用手段,主要是指将特定的金属环佩戴在鸟类的跗(fū)蹠(zhí)上通过观察或回收了解鸟类的迁徙情况。对迁徙鸟类开展长期环志工作,将有助于从更大尺度上了解深圳湾鸟类的迁徙规律,为迁飞区尺度下的湿地修复提供参考。

由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主办,深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处、红树林基金会(MCF)和深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共同协办的深圳首期鸟类环志培训班于近日成功开班。

此次环志培训共有深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深圳市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红树林基金会(MCF),深圳市观鸟协会,深圳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的共27名学员在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参与为期四天的室内外沉浸式培训。每位学员不仅要参与室内课程讲解与讨论,还需要携带专业设备,进入指定区域进行实地的水鸟、林鸟环志实操,最终进行环志技术考核。

image.png

环志培训班课堂互动

环志培训班的开展旨在为深圳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本土鸟类环志工作人员,为深圳市长期鸟类环志工作提供人才资源,对研究深圳鸟类资源、候鸟迁徙和开展鸟类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主任钱法文表示,深圳是国内经济和文化排名靠前的城市,鸟类环志是鸟类保护的重要一环,期待未来在鸟类环志方面深圳能够做出全国瞩目的成绩,在国际上叫响深圳的名气。

深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处郭强表示,深圳接下来将依托本次环志培训成员,建立鸟类环志站,全力开展深圳地区的鸟类环志工作。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