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资讯
桐乡治水交出亮眼答卷 “生态朋友圈”越来越大古诗改编的歌曲
2023-05-19 11:36  浏览:46

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浙江省桐乡,始终将治水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

近期,桐乡市的白荡漾、凤凰湖等湿地一群群黑天鹅接足来?,引起了市民热烈的讨论。这群水中精灵的到来,无疑是对桐乡生态环境的肯定。

无独有偶,近几年来,斑头鸺鹠、白额雁、凤头鸊鷉、翠鸟等国家级保护动物频繁到访,已成常客,桐乡的“生态朋友圈”越来越大。

沿着白荡漾——猪舍里——石门湾——凤凰湖,顺流而下,我们试着寻找治水答案。

16838944258771114_4000<em></em>x2250.jpg

桐乡凤凰湖-省级湿地公园

几经“寻水”打造湿地

迎着初夏的微风,走进桐乡白荡漾生态湿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精心排布、种满芦苇的绿墩,一只只白鹭、灰鹭等大大小小鸟儿飞舞在芦苇丛中、卵石尖上。如此美景,让人忍不住赞叹:好一幅“青天不动墩浮水,鸥鹭翔空漾生云”的写意画。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沼泽地,如今,是一个装着生态“净水器”的巨大“水缸”,为130多万桐乡人民在共富共美路上源源不断地提供着优质的水源。目前,白荡漾湿地的出水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标准,部分指标达到Ⅰ类水标准。

桐乡几经“寻水”路,探寻优质水源。

地处杭嘉湖平原地区,全域85%河道为过境水,不仅没有自己的源头活水,且平原河网的水体流动性不强,江南水乡缺水、缺好水,戳中了桐乡人的痛处——

早年间,桐乡人喝的是深井水。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将取水口设在市区境内的康泾塘河道上。2004年之后,由于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因康泾塘取水量小、水质不稳定等原因,又将取水口设在水源充沛的京杭大运河上。京杭大运河属通航河道,达不到水源地封闭性管理要求,水质也长期不能达标。“寻水”之路几经波折,2016年再选址白荡漾,2019年开建生态湿地,2021年11月全面供水。

白荡漾生态湿地能建成并迎来活水、好水,更是得益于桐乡的全域治水。

“五水共治”十年来,桐乡的治水决心从未动摇。

从清三河、剿灭劣Ⅴ类水,到水生态修复、建设美丽河湖、碧水河道;从榨菜行业整治,到建设污水零直排区、获全省“五水共治”大禹鼎、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从2016年开始出现始出现Ⅲ类地表水断面,到2022年13个市控及以上地表水监测断面Ⅲ类水质占比100%、多个断面达到Ⅱ类水质、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结果为全省优秀,桐乡啃下一块块“硬骨头”,交出亮眼的“碧水答卷”。

16838944106741145_4500<em></em>x3000.jpg

平原水源地样板—白荡漾饮用水源地

点面结合治理污水

从白荡漾出发,沿着科洲线一路向北,在位于桐乡洲泉镇的华腾猪舍里庄园中,逼真模型“猪”、书法作品“猪”、国画作品“猪”,这里随处可见与“猪”有关的元素。

在过去,养猪虽然能带来客观的收入,但由此衍生出的水污染问题也是层出不穷。按一万头的养殖规模算,每天至少产生30吨排泄物,一年就要产生10950吨排泄物。

猪场如何避开环保“生死劫”?华腾猪舍里实现猪尿粪“零排放”的秘诀是,在猪粪尿经干湿分离后,干粪便在炭化炉700摄氏度高温无氧环境下加工成粪炭,加入木屑、小麦、水稻秸秆等原料,经过特殊菌种的发酵处理可制成有机肥;分离后的尿液,经设备爆气电解浓缩处理15分钟后制成浓缩液体肥,可用于滴灌施肥;剩下的废水还能净化到Ⅳ类水标准,用于牧场内花卉灌溉,以及冲洗栅栏等,实现了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据悉,该牧场从2015年起开始自主研发处理设备,如今不仅省下了排泄物处理资金,水质与环境也得到了提升改善,甚至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对江南水乡桐乡来说,生活污水治理是另一个老大难。

走进号称石门湾的石门镇名门春天小区,一幢幢楼房整齐划一,每层均安装了污水管和雨水管。居民们做饭、洗衣服时,污水便从相应管道内排出。

小区改造中首次采用高于设计标准的流槽井灌浆工艺,解决了管网渗漏的后遗症问题。除开展老旧小区、工业园区等管网改造外,石门镇还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逐步实现“污水零直排区”智慧监管。通过安装智慧井盖、超声波液位仪等,依托智慧水务信息化系统,石门镇能够实时监控井盖破损、闭合情况以及实时监测水量、水压、水位变化,实现了辖区水务管理智慧化调度。目前,石门镇已实现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全覆盖。而这样的实践,在桐乡已经全域铺开。

携手共护一湾碧水

水体流动不居,治水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实行区域联防联控、区域系统共治。近年来,为有效改变省际边界等水域治水“单打独斗”的格局,桐乡与湖州南浔、苏州吴江互动不断,创新不止。

2019年,为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河流生态治理格局,桐乡与苏州吴江、湖州南浔等地共同聘任了80位长三角区域省际交界河湖联合河长,共同开展巡河、治河、护河工作。

2022年7月,为破解水葫芦治理难题,桐乡、南浔、吴江三地联合开展了为期一个半月的两省三县跨界河湖水葫芦集中打捞行动。同月,三地又在乌镇镇成立了嘉兴市首个两省三县联合河长制工作室,重点承担“行政河长+”的工作,采用行政河长、民间河长、“空中河长”联合巡查以及组织河两岸村干部和群众互评、互赞活动等措施,创新河湖管理联合机制,破解一条河跨三地、管不好、不想管的困境,打破行政区域壁垒,推进治水工作不断提档升级。

“城市之肺”共享生态

顺流而下,走进位于桐乡市区的浙江省十大“最具特色湿地”——凤凰湖。

碧波荡漾,清风拂面,市民携老牵小漫步在湖边生态走廊,好一幅水天一色、人水和谐的景象。

凤凰湖占地面积126万㎡,连接河道4.7万㎡,主要功能为生态湿地,兼有改善区域水环境、城市景观、城市防洪排涝调蓄等功能,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Ⅱ类水标准,水体透明度1.5米以上。凤凰湖绿化面积达1004亩,各类植物超300种,湖中各种水生植物面积超200亩,投放各种水生动物超10万尾,不仅构建成全湖健康水生态系统,还成了广大市民体验生物多样性的打卡地。

亲水宜民的美景随处可见,临水铺设的3.2公里环湖绿道与人群活动区块相融合,设置亲水台、凉亭、大黄石、空中步道等休憩设施,提升亲水游憩环境。

开放7年来,凤凰湖已先后举办了运动接力赛、音乐节、公益演出等社会活动近200场,日均市民休闲观光数量达8000人(次)以上,尤其是节假日,日均更是近3万人(次),成为群众休闲、锻炼、娱乐的理想去处。

问水十年,十年奋进,桐乡三获美丽浙江建设考核优秀市,三获全省“五水共治”大禹鼎,创建成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市人民收获了一汪“幸福”水,“有一种幸福叫生活在桐乡”的美好滋味也流淌进了百万桐乡人心里,桐乡的“生态朋友圈”正在养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