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资讯
主页-福州刻章,福州做证,福州刻章公司_福州市晋安刻印章服务中心
2022-08-22 11:26  浏览:9
 福州刻章,福州做证,福州刻章公司_福州市晋安刻印章服务中心,专业证件办理,咨询【电话:138-222-94898(微信同号)Q: 794341318】本地刻章、高难度公章,手工刻章.....《汉律》中有一条明文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汉朝的打工人们,每上满五天班,就得专门休假一天来沐浴。

  洗澡这等私人之事,在古代竟被写进了法律……这还得追溯到古代的祭祀。

ink="" style="border: 0px; vertical-align: middle; display: block; margin: 0px auto;" />

  宋 佚名 浴婴仕女图 局部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周礼中记载,古人在祭祀之前需要先进行沐浴斋戒,以表示对神灵的恭敬。久而久之,“三日一沐,五日一浴”就成了定俗。

  《说文解字》中记载,“沐,擢发也”;“浴,洒身也”;古代沐浴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洗头,一部分是洗身。

  今天,咱们就先来说说,古代人洗发那些事儿。

  01 勤洗头

  古代卫生条件不好,古人是不是几个月才洗一次头?古人……古人原来还洗头?

  咳咳,如果大家持有上述的想法,未免也太看不起古人了。实际上,古人洗发之勤,可一点都不输现代人。

  先来看一看《诗经·小雅·采绿》中这位爱美的女士:

  一片绿茫茫的原野上,一位女子正郁郁寡欢地走在小道上,小嘴里念叨着:“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她说,我呀,整天在外采荩草,采了一捧还不到,头发变得乱蓬蓬的,还是少说话,赶紧回家洗头为妙。

  采摘到一半的女子为何要回家洗头?其实,她正在等待心上人的归来。原本,约定的期限为五日,可一转眼六天过去了,心上人还是迟迟不出现。她急切地回去洗头,只是为了以自己最美的状态,迎接心上人的到来。

  今天,我们用“见面洗头”调侃对约会对象的重视,而这种“洗头式”社交,早在诗经中已出现了。

ink="" style="border: 0px; vertical-align: middle; display: block; margin: 0px auto;" />

  清 顾见龙 贵妃出浴图 局部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洗头不仅是年轻男女表达爱慕的特殊方式,还是一种尊老的礼节。

  《礼记》记载:“五日则镡汤请浴,三日具浴。其间面垢,镡潘请缋,足垢,镡汤请洗。”家中晚辈每隔五天要烧水服侍父母洗澡,每隔三天要烧水为父母洗头。平时如果父母脸或脚脏了,也要烧淘米水帮父母洗干净。

  这里所规定的“三天一洗”,也是当时的贵族和普通老百姓洗头的频率。不过,古人们频繁洗头,难免也会遇到一些状况。比如,《史记·鲁周公世家》中就记载了关于“洗头”的趣事:

  周公是西周初期的重臣,隔三差五就有贤士来拜访他。好巧不巧,有好几次,周公都在洗头。可客人不能怠慢,咋办呢?周公只好停下来,手握起湿哒哒的头发,往后身后一甩,便出门待客。

  周公礼贤下士的举动让人敬佩,但也从侧面看出来,周公,真是个爱洗头的主啊!

  02 常梳头

  看着镜子里日渐稀疏的头顶,越来越高的发际线,大家是不是也和小编有一样的烦恼?别急,为此,古人早已传授了秘方——“欲发不脱,梳头千遍。”

  没错,想要拥有一头乌黑靓丽的秀发,便得学习古人“常梳头”。

  据悉,大文豪苏轼,当年也曾经历过脱发的烦恼。因为思乡心切,洗完头的苏轼感觉到“头顶越来越荒芜”。于是,在一个寂寥的晚上,他望着夜空,留下了《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中“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凄凉的两句叹息。

  一位名医看到憔悴的苏轼,给他支了一招:“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苏轼谨遵医嘱。有时,他漫步在月光下,也不忘把头发披散在肩上,边走路边梳头。渐渐地,他脱发越来越少,望着重回茂密的头顶,他激动地吟道:“千肌冷快肌骨醒,风露气入霜蓬根!”

ink="" style="border: 0px; vertical-align: middle; display: block; margin: 0px auto;" />

  南宋 半月形玉梳 南京市博物馆藏

  给“梳头”强烈打call的不止苏轼一人。南宋诗人陆游,“晚年生黑发”的秘诀便是常梳头。

  早晨起来,他对着妆镜“梳头拂面丝”;遇到不如意的事,他闭门不出“意闷发重梳”;闲来无事,他拿出梳子“短发萧萧起自梳”。即使是生病了,他也“病观《周易》闷梳头”。他说:“梳头浴脚长生事,临睡之时小太平”。在陆游的眼里,梳头是人生头等大事。

  晚年的陆游,容颜日渐老去,但头发仍保养地很好。他称自己的头发为“胎发”,对其珍爱有加。

  除了上述的两位诗人,清朝的慈禧太后,也深知梳头的益处。她每日命太监梳头百遍,早起和临睡都要梳头,故年过七旬仍青丝满头。

ink="" style="border: 0px; vertical-align: middle; display: block; margin: 0px auto;" />

  清 牙雕描金彩绘梳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图源:动脉影

  在许多古代医学典籍中,均提及了“常梳头”的重要性。如《黄帝内经》中建议的“一日三篦,发须稠密”;《养生论》中提到的“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以及明朝养生著录《修龄要指》中提出的养生“十六宜”中的第一宜“发宜常梳”。

  看到这儿,大家可能会有疑问,梳头离不开梳子,难道古人们也有现代人这样五花八门的梳子吗?

  要谈这个问题,不得不提到——“栉”。栉是梳篦两字的合称,是古代常用的梳发工具。齿稀一点的叫“梳”,齿密一点的则叫“篦”,中间有梁儿,两侧有密齿。古人们就是用梳篦整理头发,清理发垢,以及藏在头发里的虱子、跳蚤之类的脏东西。

ink="" style="border: 0px; vertical-align: middle; display: block; margin: 0px auto;" />

  唐代伎乐飞天金栉 1983年扬州市区三元路工地出土

  江苏省扬州市博物馆藏

  此外,古代梳子的材质也很讲究。宫廷贵族善用天然犀牛角制成的“犀梳”,因其清热解毒,可以缓解头痛;民间百姓则用“牛羊角梳”代替珍贵的犀梳;《本草纲目》中特别推荐了“黄杨木梳”,原因是“其木紧腻,作梳、剜、印最良”。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