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资讯
展现齐鲁大地风采 谱写高质量发展篇章——2023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山东论坛侧记开场音乐
2023-06-07 21:36  浏览:32

荷香满城、千泉欢涌。6月5日,各方宾客相聚泉城济南,共同参加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山东论坛,聚焦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内容,建言献策,凝聚共识。

以绿色为底色共谋高质量发展

去年8月,《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印发,赋予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大使命。山东如何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本次论坛给出建议。

论坛上,大家纷纷表示,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对推动绿色发展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新目标新任务、新举措新要求。如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让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是论坛嘉宾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作为论坛“东道主”的山东展现了亮眼的“成绩单”。2022年,山东省PM2.5平均浓度36微克/立方米,近3年年均改善10.3%,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3%,Ⅴ类及以下水体连续两年“清零”,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提前超额完成,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我们将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担当实干,努力开创绿色低碳高速发展和现代化强省建设的新局面。”山东省副省长范波表示。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眭国华也在论坛上带来了广西的经验做法,分享了她的思考。她介绍说,广西出台实施“两高”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管理办法等,2022年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8个、绿色工厂67个,取得了低碳产品认证获证企业和证书数量全国第一的好成绩。

“我们将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把广西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努力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实现更大进展,让美丽壮乡成为世人向往的‘诗和远方’。”眭国华说。

不仅仅有分享和展示,论坛上专家学者也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建言献策。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王菊英聚焦美丽海湾建设,建议山东可以通过梯次推进、因地制宜、创新模式,提升海湾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一岸多湾”各美其美。

发布《济南宣言》汇聚各方力量

“3、2、1,发布!”在雄壮的音乐和热烈的掌声中,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等沿黄9省(自治区)生态环境部门共同发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济南宣言》,将论坛的氛围推向高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充分发挥全流域生态环保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持续深化全流域河湖生态保护治理”“大力实施全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持续加强全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健全完善全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保障体系”“合力构建全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大格局”,每一句宣言,都代表着沿黄9省(自治区)的决心和信心,让绿色成为黄河流域最鲜明、最厚重、最牢靠的底色,绘就壮美黄河画卷,为美丽中国增光添彩。

齐鲁大地,百川汇聚,万里黄河在此入海。同时,作为黄河流域唯一的出海口,山东区位优势显著。九曲黄河一路奔涌而下,在山东省内绵延628公里,既赋予了这片土地丰饶的物产,又在此沉淀出以和为贵、务实苦干的齐鲁文化。

如今,母亲河正带着优良水体比例百分百的底气奔腾入海,成为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助力,山东也正在以科技力量助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去年,国家赋予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历史使命,当下,山东也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引擎,聚力推动科技自立自强。

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也为黄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李海生认为,保护黄河既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又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同时更是涉及复杂系统工程的重大科学问题。

“解决黄河的问题,需要创新组织机制和理论方法,构建解决区域复杂环境问题的新模式。我们联合研究中心已汇聚超过120家优势单位、2000余名科技工作者,将发挥好把珍珠串成项链的那根绳的作用。”李海生说。

共话生态文化传播讲好绿色生态故事

轻触屏幕,一副古朴的卷轴徐徐展开,黄河口的鸟儿们渐次飞来。它们就是如今黄河口的新住户。在论坛现场,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林忠礼带来了融合报道作品《黄河口来了新居民》的展示,并分享了创作过程。

他说,从2021年到2022年年末,采访团队跑了20多趟黄河口,几乎走遍了城市和湿地的角角落落,累计行程过万里,拍摄了约150个小时的视频素材,最终端出这份“带露珠、冒热气”的绿色环保故事。

同样也有一拨人,他们奔走在祖国各地,记录下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壮阔气象。“国家发展日新月异,社会进步气象万千,环境越来越美,在这个过程中,作家没有缺席。”在2023年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炜看来,生态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传承源远流长,从《庄子》《诗经》,到陶渊明、李白、苏轼,都有此类名诗名篇传世。

论坛现场播放了《“大地文心”生态文学宣传短片》。迈入新时代,文学工作者们牢记先贤嘱托,怀揣着使命与梦想进入生态环境保护的火热现场,挖掘生动实践和感人故事。

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那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能做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可以从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田成川分享的故事里窥得一二。在宁波大堰镇的箭岭村,村里的“老年环保志愿者”队伍带着村民将秸秆堆肥还田、用厨余垃圾制作酵素,实现了从“垃圾村”向“零污染村”的转型。而在两千公里外的成都天府新区麓湖生态城,居民们低碳出行、保护湿地,生态城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城”。

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宏大的环保主题和每个人的努力串联起来,越来越多的绿色故事正发生在我们身边。

发表评论
0评